新华网 > > 正文
2021 05/ 01 22:22:21
来源:新华网

工人与党——在党的诞生地读懂劳动节

字体:

  新华社上海5月1日电(记者吴振东、郭敬丹)建党百年之际,今年的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有着更不寻常的意义。多位党史专家表示,100年前,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有着诸多必然因素,其中上海工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,为建党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。

  1920年5月1日,陈独秀主编的《新青年》杂志第七卷第六号推出《劳动节纪念号》,版面比以往扩大一倍以上,篇幅达400页。

  《劳动节纪念号》的推出,被认为是陈独秀向建党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标志。自此,《新青年》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,更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。

  专家表示,陈独秀的这一转变,与1919年发生的上海工人阶级“六三”大罢工有关,他从那次罢工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,此后逐步将目光从学生界、知识界转向工人阶级。

 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表示,上世纪20年代,上海工业产值通常占全国60%以上,这不仅表明上海资本聚集,更意味着它拥有大量的产业工人。五四运动前夕,全国工人总数已达200余万人,仅上海一地就有约56万人,这一数字也占到了当时上海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。

  同时,严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,使上海工人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。1921年7月27日的《民国日报》登载了上海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华工罢工的消息。文中列出工人向工厂提出的条件,包括“撤换虐待工人的监工”“以后不准虐待工人”“无论如何,不准开除工人的代表”等。

  “剥削和压迫也锻炼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反抗性,近代企业的集中生产,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。随着这一力量的持续壮大,阶级斗争表现得愈加公开化,建党的阶级基础也愈发坚实。”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说。

  把工人阶级从“自在”的阶级转变为“自为”的阶级,需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。忻平表示,中国的先进分子“一旦学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就以此为指导,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”。在上海,俞秀松改装易服,到铁厂做工、发动工人,李中、李启汉深入工人阶级建立学校;在北京,邓中夏向长辛店工人开展宣传教育。各地党组织主办了《劳动界》《劳动音》《济南劳动周刊》等,面向工人宣传科学理论;上海党组织还指导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工会——上海机器工会,推动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。

  1920年8月15日,第一期《劳动界》在上海出版,陈独秀、李汉俊、沈玄庐、陈望道等为主要撰稿人。李汉俊在发刊词《为甚么要印这个报》中写道:“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,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,这是什么道理呢……我们正是这个报,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。”

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表示,在组织工人学习的过程中,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成长。一部分工人也在与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,眼界得到拓展,阶级觉悟迅速提高,参加革命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。“一大批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提高了阶级觉悟的工人,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最坚实、最可靠的阶级基础。”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冯粒 】
阅读下一篇:
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402509